数据驱动的
互联网营销和运营

关于个人竞争力的阶段性思考

编者荐语:

职业发展是每个职场人必修的课题,但是每个人在职场中的目标都不尽相同。认清个人的竞争力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职场目标。本文作者以自身职业发展为例,分享了对个人竞争力和如何达成个人职场目标的思考,值得每位迷茫的职场人一读。

以下文章来源于晓阳的数据小站 ,作者晓阳的数据小站

关于个人竞争力的阶段性思考

|0x00 可实现路径

最近在B粉了一位UP主,“啊粥粥啊粥”,在精讲《人民的名义》,并用“毛中特”的一些理论来讲解这部电视剧,看了之后很是受用。

举个例子,关于“沙瑞金反腐的终极目标”,先讲总体目标,即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”,然后又将这两个目标拆分成两个手段,即“全面深化改革”和“全面依法治国”。汉东省的问题,不仅仅是腐败的问题,也是“唯GDP论”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,比如土地经济的发展过于粗放。

所以,沙瑞金对“达康书记”的敲打,属于“全面深化改革”的一部分;而对“育良书记”的处理,就体现了“全面依法治国”的决心。而这两个手段,又有一个共同的突破口,即“全面从严治党”。所以,从省常委会议开始,狠抓贪官、重新提拔干部,就是上面这一段总体论述开始的地方。

同时,我们再引申一下,这十年初步形成的理论,尤其是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,指导的是未来几十年的下一代人,是真正意义上影响一代人。这些理论并不仅仅是看电视时听到的“枯燥”内容,而是基于过去的发展经验和现在的社会现实形成的。可以说,理论的骨架已经形成,未来是填肌肉的时候了,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棋局啊。

讲了这么多,引申到我们的“职场”上,就是“画大饼”是一定要的,但PPT的格局要大,同时要有明确实现这个格局的路径,并且还要有开展具体工作的“抓手”。就像“全面从严治党”一样,光喊理论,这是过去的习惯,已经落伍了,未来还要求有“可实现路径”,这才是一个“大格局”。

接下来,我想先讲个人发展的“格局”,再讲实现目标的“手段”,最后讲讲自己的“初心”。

|0x01 互联网从业者的格局

大多数的互联网从业者,大体都是为了晋升而奋斗,而正常情况下能够拼搏到的顶点,大约是P9这个层级。并不是说,一定到不到P9,也并不是说,到了P9就不会再继续奋斗。我的意思,P9是一个很好的标杆对照,它的岗位要求,应该是我们职场发展的目标,也就是我们要达到的“格局”。

正常情况下,P8的要求是要形成自己的方法论,能够解决复杂的业务或者协同问题,领导一条业务线进行战斗。P9的要求要更进一步,比如说“无中生有”,比如说“战略制定”,这就要求从一个完整的角度来看业务线,了解目前的业务应该要发展到什么程度,未来趋势如何,当下卡点在哪,如何攻克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
所以,从P9的角度上来看,懂人、懂业务、懂技术,并且有自己看待问题的“方法论”,这就很重要。这些“懂”组合在一起,就是能够带领一个大团队,去完成未来的目标或者是战略。

要达成这个战略,我们就需要有比较长期的手段作为支撑,就像“全面深化改革”和“全面依法治国”一样,我也可以总结出“长期持续成长”和“业务不断深入”两个手段。

“长期持续成长”需要正确看待发展的问题,因为“发展是螺旋上升的”;而“业务不断深入”需要融合“技术、管理、模型、业务”四个难题,我们可以尝试理解诺贝尔最新的物理学奖:复杂系统。

|0x02 发展是螺旋上升的

关于“长期持续成长”,其实个人的竞争力,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是“积累”出来的,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成长的问题,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“谋划”。

过去的很多年里,关于个人成长的问题,不论是培训,还是亲身经历,总的看法都是类似的,即“先快速上升,再平稳一段时间,再继续上升”。这其实就是“螺旋上升”的状态。

列宁说过:“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,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,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。”我想之所以发展都是反复的,大概是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。

一个是精力的制约。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每年年初给自己定计划,或者是受到了什么触动需要发愤图强,总是会给自己列出一个宏大的目标,而接下来要做的,似乎就是“按部就班”的完成。但格局再怎么大,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,工作和生活也要占据我们很大的精力,同时手机也会不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,往往坚持一段时间,计划的目标就很难完成了。

一个是知识的消化。之前看过一个理论,每天晚上睡眠,其实是大脑在消化白天学到的东西,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。我们大脑学习很多新鲜知识后,总要有一个消化、梳理和理解的过程,而当这个“量”达到一定的深度时,就会产生一个“质”的飞跃。所以,既然我们要发展,进入到下一个层级,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内容,就需要时间去理解。

一个是环境的适应。就像小孩子成长一样,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的深度后,一段时间内就会有“停滞期”,也就是学习上讲的“高原期”。这个时候,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,提高都会很困难。就像写文章一样,刚开始下笔如有神助,坚持一年后,一想到写东西就会头疼,内心会有非常强的抗拒心态。所以,打破原有的舒适区,进入到新的平衡之中,也是自己心态上的变化,逐步适应的过程。

所以,我是坚信“一万小时理论”的,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,我们要找到一条能够“复用”的方法,“坚持”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
有了个人发展的手段,我们再看“复杂系统”。

|0x03 模型是理解复杂系统的工具

“业务不断深入”,在工作中,也是指如何将“技术、管理、模型、业务”有机地结合起来。我们常常会骂自己的业务不靠谱,比如业务策略混乱、人员分工杂乱、公司市值倒退… 等等,不一而足。但如果让你来协调一个复杂系统的内部关系,估计大多数人会下意识的反应:“这不是我的事情,我搞不定”。

其实,这就是典型的“眼高手低”,本质还是没有自己的、有效的、经过实践的,能够解决问题的“方法论”。

为什么这么讲,因为如果仅仅是从事技术工作,依靠我们过去十几年的学习经验,我们能够很轻松地驾驭一个领域。但如果因为晋升,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,需要用新的知识体系来理解业务和管理,并作出有效的应对,很多人就“懵”掉了。

大多数人眼里,业务就是一个难以理解的“复杂系统”。

今年的诺贝尔奖很有意思,因为地球物理作为一个小众的学科,竟然拿到了至高的奖项,很多人说这是有政治考量在里面的,因为“碳中和”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。但如果深入思考,怎么解决“碳中和”问题,就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,因为混沌效应的存在,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复杂性上。

“难道我们要追踪每一个水分子,才可以预测洋流的变化吗?”

其实不是的,今年诺贝尔奖最重要的一个提示,就是“物理是近似的艺术”。换句话说,只回答了一个问题,即如何在复杂系统中,忽略不重要的变量,从核心的参数出发预测体系的演化。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分析文章,这里不再赘述。

其实工作也一样,在互联网的相关行业里,技术、业务,通常是组成核心竞争力的两端,管理是为了让技术、业务更好地协作,而模型,则是我们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切入点。

以笔者从事的“业财融合”为例,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,从数据的角度上讲,只要把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,映射到一起就可以了。但实际上,业务的环节千千万万,有的子系统好一些,像电商,已经高度标准化;有的子系统还凑合,比如供应链,全行业都在追求数字化;但也有很多子系统,压根就没有什么人关注,但财务也要关心,比如关联交易、创新业务、客服系统或者是地推业务的成本与激励体系。所以,宏观上看概念,这都没什么问题,深入到细节,就是一个又一个的“魔鬼”。

况且,财务部门又是一个成本部门,与业务离的很远,业务的种种变化,不太可能及时同时到业务,及时通知到了,你的人力又无法同时应对这么多的变化,这就是一个死结。

所以,“业财融合”,本质还是如何用“模型”来整理一条日常工作的主线,将“核心的、不变的”,抽象成参数,来预测业务的变化,而各种细枝末节,则以接口的形式,给到业务自己分析。

所以,你看SAP、Oracle等做地好的SAAS公司,其实都是把核心业务系统抽象了出来,做成了严谨的核心系统,其他的内容通过插件来集成,这就是人家的核心竞争力。

现在很多云公司也看清了这一点,因此把核心系统抽象成了SAAS类、PAAS类和IAAS类,让客户自己选择核心系统。像钉钉的一些业财方案,也是把最常见和基础的环节包装起来,再通过接口来给业务二次开发的能力。

所以,回到工作,不论业务给你提出多么变态、多么离谱或者是数量多么庞大的需求,你始终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,知道自己如何通过体系的方法,来应对业务的无尽变化。

我给出的答案,是狠抓“核算”和“结算”链路,用不变的业务流转,来应对无尽的业务变化,当然,关键的实现方法,就不便于在这里讲了。

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实现,因为你有了模型,也要有实现它的方法。比如对业务的理解要深刻,比如要有充足的技术工具箱来解决卡点,最终要的,你终究要与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,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
所以,我们用“近似的艺术”,用模型来理解和预测业务的变化,并反馈到技术体系中,我们的工作会脱离低级的承接需求阶段。但是,掌握这门艺术,也意味着同时理解技术和业务两套体系,学习量还是很大的。

虽然很难,但当我们把一套又一套的模型玩到通顺的时候,未来应对业务的变化、岗位的晋升、方向的改动,都会变得游刃有余,因为我们学习过、应用过、实践过,总比第一次上手要有信心的多。

|0xFF 职业规划,为了什么而工作

最后,我们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,来看待自己工作的“初心”。

还是回到最近大火的电视剧《功勋》上来,抗美援朝之所以我们能打败美帝国注意,一个很核心的原因,就是我们的战士,每个人,都知道为什么而“战斗”,而《能文能武李延年》的第一集,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,建议大家都看一下。

本人是从事数据开发岗位,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但毕竟处于对“35岁危机”的敬畏,想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,走向业务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。

所以,我的初心,是避免“35岁”危机,而很多同龄人,大约也是为了“赚钱、买房、环球世界”等理想。

只是,这种理想,在遇到现实的一些挫折时,很容易出现问题,因为我们的初心并不是为了做好工作,工作仅仅是为了达成个人享乐的一个手段。

这就有点像美帝国主义,打不过,那就发射更多的炮弹,用“范弗利特弹药量”征服对手。

其实我们的理想也并不一定要有多么的“高大上”,但应该要有一些工作上的“规划”,否则不论是换工作,还是定规划,总会迷失在“业务还没动,我怎么定”的困局中,很难在“内卷”的大环境里,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机会。

例如,既然我工作的目标是“做好核算”,那么跟这个目标相关的所有业务细节,我需要去了解和掌握,跟目标无关的一些内容,就当作业务承接,做到及格就可以了。最后,我的规划,也一定与这个目标不偏离。有了主见,也就有了“初心”,选择也就更容易一些。

所以,当我们有了职业规划,知道自己“为了什么而工作”,那么成长的慢一些也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,因为不会走弯路,只有爬坡和奔跑的区别了。

你的职业“格局”找到了吗?

最后三席,不容错过!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DigiMaxDigiMax » 关于个人竞争力的阶段性思考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